呐喊,穿越混沌发出强音,立足阵地吹响号角。
陈延年的思想经历了从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但他为改造社会、挽救中国呼号奔走的决心始终如一。 在上海求学时,陈延年曾以“人”的笔名在《进化》月刊发表文章, 尖锐抨击黑暗的社会现状。到法国后,陈延年与旅法无政府主义者创办《工余》杂志, 主张在争取勤工俭学生合法权益上采用暴力行动。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 陈延年负责机关刊物《少年》的编辑工作,宣传共产主义。 回国履职后,陈延年依然注重无产阶级理论的传播,创办了机关刊物《人民周刊》 和内部刊物《我们的生活》,战斗在宣扬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线。
陈延年参与创办的《工余》杂志是勤工俭学生自办的第一份刊物,一度影响很大,广受欢迎。
陈延年负责编辑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少年》月刊第二期
陈延年以“年”的笔名写了《我们的生活》发刊词《告同志》
据陈延年旅欧同学郑超麟回忆,陈延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口头的讲话记录下来,整理后就是一篇很好的报告 同学郑超麟回忆,陈延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口头的讲话记录下来,整理后就是一篇很好的报告
熟悉法文和俄文的陈乔年在留学期间,便致力于向中国传递世界无产阶级的声音。 1923年,陈乔年在莫斯科与萧三合作,将全世界工人阶级的战歌《国际歌》翻译成中文, 为《国际歌》在中国的传播做出贡献。旅莫学习期间, 陈乔年还将最新的俄国无产阶级理论文章翻译为中文发表在国内进步刊物上。 回国后,陈乔年曾担任中共北方区委党校的授课教师, 把在莫斯科学习到的理论传授给了更多的党员,为北京和北方各省培养了一批急需干部, 对北方各地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5年4月22日,《新青年》刊登了陈乔年翻译的列宁的文章《社会主义国际的地位和责任》
陈乔年与萧三翻译的《国际歌》歌词(选自《萧三诗文集》)
《萧三诗文集》中收录的文章《第一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之歌——纪念<国际歌>的作者鲍狄埃和狄盖特》,详细介绍了萧三与陈乔年翻译《国际歌》的经过
中共北方区委党校授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