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上一篇】【下一篇】【末页】
 
 
作者简介
  蔡和森,湖南双峰县人。曾任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的主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1931 年任两广书记赴香港指导两广党的工作,为英帝国主义所逮捕,引渡到广州。反革命刽子手把他的四肢摊开,钉在壁上活活打死,胸脯被刺刀戳烂,和森同志始终坚贞不屈,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英勇殉难。
诗文注释
⑴ 少年行:诗人作此诗时正值年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故称“少年行”。 ⑵ 大陆句:指当时国内各种派系的政治力量正展开激烈斗争。乾坤: 天地。一少年:即作者。 ⑶ 乡国:指湖南。骚扰:指军阀的扰乱地方、迫害人民。在 1918 年前后,湖南为北洋军阀汤芗铭、傅良佐、张敬尧所统治,成为南北军阀长期拉锯的战场。兵祸天灾,连年不断,人民所受的灾害极其深重。 ⑷ 世乱句:上承风雨句,犹《诗经·风雨》篇中所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言国内的政局虽然混乱,但我自是清醒地从事革命工作。 ⑸ 从师:作者去北京访问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杨先生是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最敬爱的教师。人文洲:指北京是人文渊薮,即人文汇聚的地方。这句后面,根据刘昂同志的记忆可能还有两句,但她已记不起来。 ⑹ 与人句:言与同志共同担负革命的艰巨任务。 ⑺ 浩然句:言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指正义感。两间,天地间。 ⑻ 鲁阳戈:《淮南子》里说,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到太阳落山时,他用戈一挥,太阳倒退了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人用鲁阳挥戈来指使敌人倒退。这句是说自己没有掌握军权。挽狂澜:本于韩愈文“挽狂澜于既倒”,指平定国内军阀混战造成的战乱。 ⑼ 衡国变:衡量国内的变乱。鼓黎元:鼓动人民的革命热情。黎元,人民;百姓。 ⑽ 潭洲:指长沙。蔚人望:蔚,蔚然,状丰盛繁茂。指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为青年众望所归。洞庭句:洞庭湖浩渺广大足以证明其源泉深远流长。
诗作欣赏
  这首诗是蔡和森同志在 1918 年所作。当时杨昌济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他写信给毛泽东同志,讲到有人发起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主张争取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了解俄国和欧洲的革命的真实情况,因此和蔡和森同志在湖南青年中倡导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并召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共同商讨,提议由蔡和森同志先到北京去了解情况和取得联络。蔡和森同志便在 1918 年 6 月下旬离长沙去北京,坐木船过洞庭湖,风雨大作,有感而作了这首诗。原稿散失,现在根据刘昂同志的记忆录出。

  诗言志,言为心声。这首诗是作者感情的抒发,激情的张扬。作者生于乱世,立于宇宙天地间,内忧国家式微,外患列强瓜分,心愤暴政扰民,为拯救黎民,匡扶社稷,遂立志出乡关,游历国,“从师万里外, 访友人文渊。” 诗人称“匡复有吾在,” “与人”共“撑巨艰。” “寸心”之中惟“印”“忠诚”二字,“浩然”正气“充”盈田地“两间”。诗人立下誓言虽手中无戈,但要力挽狂澜,鼓动民众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自由、民主、独立、解放而斗争。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