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基本陈列

龙华烈士纪念馆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线长度1300米, 基本陈列《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展,共分为“序厅(照亮信仰的殿堂)”、“信仰的召唤”“使命的执着”、 “信念的坚守”、“民族的脊梁”、“胜利的奋争”、“时代的先锋”和“尾厅(仰望)”8个部分。 展览以“创新发展”为总体要求,紧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励后人”主题, 本着“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的布展理念,使用照片1500余张、实物400余件、 油画、国画、螺钿、铜版、漆堆、玻璃刻画等各种艺术品百余件,并辅以多种先进的陈展技术, 集中展示了257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

为了深入展陈英烈英雄事迹,创作团队通过故事来呈现人物精神,将78条人物格言放置于展陈版面的醒目位置, 还通过变换格言字体的大小来凸显重点内容。另外,展厅中放置了69块口述史屏、52块互动知识屏、29块内容扩充屏,多角度还原一个个真实的英雄。

序厅(照亮信仰的殿堂)

陈列着全国首个动态雕塑多媒体音乐展项。天花板上的大屏幕中,乌云密布、闪电狰狞;在澎湃激昂的乐声中,三组分别象征“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雕塑,缓缓聚拢,象征着龙华精神的凝聚;精神之光冲破了黑暗统治,屏幕上,漫天的桃花吹散了乌云与闪电……

第一部分——信仰的召唤

该展区分为辛亥风云、中共一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和中共二大五个单元。主要人物有:李汉俊,俞秀松、李启汉、蔡和森等。

历史背景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内忧外患。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寻找救国之路,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参加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思考国家的命运。

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此成立,它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之后召开的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召开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

第二部分——使命的执着

该展区陈列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上海、中共四大、五卅运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五个单元。

历史背景为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之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5年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工农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与工农联盟问题。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了五卅运动,这次运动拉开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党员队伍从1925年初的900多人到年底达1万多人。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市民政府。此举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上海展区,将注重展墙组合,利用版面的有机组合、节奏变化,来突出向警予、黄仁、恽代英、杨贤江、李硕勋、邓中夏及董亦湘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五卅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运动的序幕,展览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五卅运动这一重大史实及顾正红、尹景伊、何秉彝、陈虞钦、刘华、瞿秋白六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第三部分——信念的坚守

该展区分为前仆后继、郊县农民武装暴动、龙华二十四烈士、左翼文化四个单元的历史内容和陈延年、郭伯和、黄竞西、许白昊等英烈人物。

历史背景为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独立高举革命旗帜,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这个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领导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自身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而英勇献身。

此外,自1927年10月起,全国各地的许多文化人士汇集上海。他们继承五四运动的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各类社团,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与进步思想,挫败了一次又一次国民党发起的文化“围剿”,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开辟了左翼文化的新天地。

前仆后继采用多媒体的手段,整体采用沉稳凝重的环境色调,艺术品穿插在整体环境中,起到点睛作用。旨在营造沉默压抑中爆发的年代氛围,使得观众感同身受,采用艺术品与视频结合的方式,展示严酷环境下的革命斗争。多样化的多媒体屏幕,展现人物和上海老建筑,同时,多媒体屏幕动态画面展现革命史料文献,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主题内容,艺术化地再现烈士们忠贞不屈的精神面貌。军委四烈士展区的整体设计,都是在为体现革命的低潮时期,烘托出整个区域的历史氛围。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体剧场,采用雕塑、光影、音乐、舞蹈、朗诵五维艺术的手法将龙华二十四烈士生动再现,向观众演绎英烈们由生而死,死而永生的感人故事,在纪念馆展陈上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第四部分——民族的脊梁

在纪念馆展陈内容的这个部分展示了一 ·二八淞沪抗战、文化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抵制日伪、支援各地抗战、郊县抗日武装斗争等历史事件和茅丽瑛、童子军四烈士、姚子青、谢晋元等英烈。

历史背景为1932年1月28日和1937年8月13日,先后爆发了中国抗战史上震惊中外的两次淞沪战役。在这两次战役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涌现出血战宝山、坚守四行仓库等众多英雄。特别是八一三这场持续近3个月的鏖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野心,极大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士气。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模范行动,凝聚起广大民众,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此期间,上海全力支援抗日根据地,并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连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纽带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在展厅内,展区以现代艺术墙面为主材,反映战争的空间环境,加强展示手段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八一三淞沪战役主要展示这次战役中牺牲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天幕投影八一四空战,多维度展墙,以及八一三淞沪抗战视频,立体展示中国军队在残垣断壁中英勇抗击日军的场面,营造出波澜壮阔的战场音效,视听浑然一体的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军队奋勇抗击日军的壮举。文化抗战则采用交互式多媒体展项,在展区中央设置一处四面均可触摸的互动展示屏,观众通过观看抗日音乐、电影、戏剧和报刊,模拟参与在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报名参军,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了解历史。

第五部分——胜利的奋争

本展区内容主要包括反对内战争取和平,里应外合迎接解放和电台三烈士、警委四烈士、解放上海牺牲的烈士的事迹。

历史背景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设一个统一、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无视人民的要求,不顾国家的利益,在美国的支持下,坚持独裁、发动内战。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遵照党中央和上海局的指示,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当局开展一系列的斗争,并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从1948年8月开始,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里应外合、迎接解放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解放上海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解放上海展区以混凝土和工字钢为主材展示墙面,强调战争的氛围,引入室外景观,结合室内装置艺术品“7613”装饰雕塑,表现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的7613名解放军指战员。解放上海多维视觉场景,将油画艺术品、现场场景和投影、裸眼3D影像等多种手段融为一体,将《战上海》这幅油画,转变成动态的作品,全景式地表现波澜壮阔的人民军队解放上海的过程。

第六部分——时代的先锋

该展区主要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各领域涌现出的烈士与英模,本展区的人物陈展分为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三个单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在解放初期,进行了打击金融投机、统一财经、整顿社会秩序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经济很快得到恢复。一批热血男儿踊跃参加志愿军,投身抗美援朝战争。上海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上海初步建成一个生产门类较多、轻重工业比重较为合适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及一个比较完整的、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基地,并形成了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服务全国的局面。上海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牢牢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不断开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积极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祖国至上展区运用勋章作为元素,为革命历史文物赋予生动的背景,立体展示抗美援朝时期徽章、肩章等文物。营造视觉冲击力,生动再现展示抗美援朝场景。无私奉献展区,展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个岗位的普通人面对险情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及精神内涵。锐意创新展区,采用人物图文展示,结合多媒体多点触摸的展示形式,通过超大屏幕点击人物姓名,拓展阅读相关的图文资料,了解英烈,学习英模。

尾厅:仰望

通过环幕影片播放英烈和上海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成果和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