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上一篇】【下一篇】【末页】
 
 
作者简介
  邓中夏,原名邓隆渤,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中共早期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重要理论家和学者。
诗文注释

⑴ 启汉,即李启汉,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现代中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他最早在上海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还成功地领导了党成立时期的首次罢工。他也是为工运坐牢最早最苦的共产党人。出狱后他离开上海去广州,参加领导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为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贡献了一切,牺牲时年仅 29 岁。他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光照千秋,催人奋进! ⑵ 笞疤:鞭打留下的疤痕。 ⑶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地流下。 ⑷ 浦东之破灭:指 1922 年浦东学潮。 ⑸ 开滦之败北:指 1922 年 10 月开滦煤矿工人罢工的失败。 ⑹ 京汉之流血:即 1923 年 2 月 4 日至 2 月 9 日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二七大罢工)。在这场斗争中,京汉路各地工人死 50 余人,伤数百人,被捕和被迫流亡的有 1000 多人。

诗作欣赏
  1924 年 10 月 13 日,李启汉出狱时邓中夏写了这首热情洋溢的诗,题为《启汉出狱,喜极而泣,诗以志之》,激励启汉:“哦哦,我们的战士,准备着迎战,准备着厮杀!”。诗的起首三句:“阴森黑暗的囚狱,冰冷沉重的镣铐,粗砂细石的牢饭,”形象地刻画了启汉在狱中遭受的非人道的待遇。作者没有说李启汉在狱中如何坚强,如何同敌人作斗争,而是用“神采似乎比以前还光辉了些”和“出狱时剃去了”“短的须”,充分反映李启汉虽然在狱中受尽磨难,但是意志变得更坚强了。

  接着关切地询问被关押两年四个月的战友的身体,看到笞疤、镣痕,作者涔涔的泪流了,体现革命战友之间纯洁高尚的阶级友爱。作者告诉战友,革命受到严重挫折,在革命史上留下了“几页伤心史”,在敌人的监狱里,仍然关押着无数我们的同志,他们“都不减于你今日以前的痛苦呀!” 作者为革命的挫折,同志的痛苦又流下了涔涔的泪。

  战友的出狱意味着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责任,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内有猛虎一样的军阀,蛇蝎一样的资本家,外有巨蟒一样的帝国主义,“他们联合着,而且紧密的联合着。” 向我们,长蛇般进攻,铁桶般重围,磐石般压榨。面对凶恶的敌人,诗人发出战斗的檄文,吹响进攻的号角:“哦哦!我们的战士,准备迎战!准备厮杀!”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