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且为忠魂舞》


    地处龙华烈士陵园东西主轴线东段的龙华碑苑修竹茂密,青草如茵,碑石成林。大型烈士群雕《且为忠魂舞》便建在这申城第一碑林西端的入口处。雕像无台拔地而起,正面朝西。雕像以龙华烈士为原型,借鉴毛泽东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诗词中的意境,采用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揭示了“死难烈士永生”的主题。雕像正面中间所塑造的英烈群像再现了革命共产党人与志士仁人在国民党反动派屠刀面前毫无惧色、正气凛然的英雄气概。雕像上方塑造的“飞天”形象,给人以“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丰富联想。雕像背景中的喷水池,其云雾状的喷水池在阳光下显现出绚丽的七色彩虹,从而渲染了气氛,烘托了雕像,使雕像与环境十分融合,大大地增强了观赏艺术效果。

    也许人们来到这尊雕像前会忽然感到,雕像曾似相识。不错,这尊雕像是龙陵筹建中唯一的迁建雕塑。

    1993年7月,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对龙陵续建工程做出了重大决策,决定将原来漕溪路的上海市烈士陵园迁入龙陵一并建设。根据这一原则精神,龙陵筹建办在制定的“龙华烈士纪念馆室外雕塑工作方案”中列入了“迁建现上海市烈士陵园内群雕《且为忠魂舞》”的计划。方案中还写道:该雕塑“原由上海团市委组织全市青少年集资20余万元,于1985年5月4日建成,是数十万青少年的诚意与心血,在全国有一定影响”。方案建议“雕像造型由原作者艺术提炼,并更换建筑材料,迁建于本园”。1993年11月,该雕塑工作方案经市委领导审定原则同意。于是,《且为忠魂舞》烈士群雕的迁建工作付诸实施。翌年4月,龙陵筹建办正式向《且为忠魂舞》雕塑的原作者、雕塑家刘巽发作迁入重建该雕塑的特约稿。

    刘巽发是上海油画雕塑院高级美术师,上海著名的、颇有成就的雕塑家。刘巽发是上海培养成长的雕塑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他就创作了《国际歌》等优秀的木雕作品。后来,他又创作了《潘序伦先生像》、《泳》、《镇海蛟》、《迈向世界》、《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等户外雕塑。他的雕塑艺术不仅受到雕塑界的好评,并受到欧洲有识之士的青睐,已两度特邀他赴德举办个人艺展。刘巽发于1980年,设计创作《且为忠魂舞》的雕塑稿,当时他正在上海市烈士陵园从事美术创作工作。烈士的英勇事迹和精神感染着他,使他产生了以龙华烈士为原型,创作上海烈士群雕的强烈愿望和艺术灵感。这一雕塑稿设计制成后不久,幸运便降临到了刘巽发身上。1984年,共青团市委在全市团员青年中集资要在上海市烈士陵园建造一座大型烈士群雕。团市委的同志发现和选中了刘巽发的《且为忠魂舞》雕塑稿。该雕塑于1984年4月奠基,于1985年5月4日落成。奠基与落成之日,上海市领导及各界代表都出席了隆重的仪式。揭幕落成的消息还见诸于中央与上海的报纸及电视台新闻,影响甚大。

按照龙陵雕塑方案的要求,刘巽发于1994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在80年代的原稿基础上,结合龙陵现今的实际情况与要求,进行艺术锤炼,设计塑造重建稿。此重建稿于1995年8月经市委审定通过。12月,雕塑1比l泥塑放大稿经市委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工作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96年1月,雕塑开始在龙陵现场安装,4月下旬基本完工。之后,刘巽发又用了一年时间不管风吹日晒,亲自野外登高,艰巨地精雕细琢,雕像才告完成。此外,在重建《且为忠魂舞》雕像的过程中,龙陵筹建办曾会同上海各有关方面(包括共青团市委)认真讨论了原上海市烈士陵园群雕的处置方案,后报请市委后,将此原雕像妥善拆除。

   重建的《且为忠魂舞》雕塑的高度与原雕塑一样,同为10.5米,其宽度与厚度也与原雕塑基本一致,现雕塑所用的雕塑材料为花岗石,原雕像系钢筋混凝土像,现雕像根据重建的要求与新的物质条件及作者自身艺术上的认识对群像与人物造型都作了新的构成和艺术的提炼及概括。重建雕像在多方面较原雕像有了发展与提高,是否定之否定。落成至今雕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为它成功地再现了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的龙华烈士,它会永远矗立在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