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馆介绍 管理机构 纪念馆 纪念地
园馆介绍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早在1950年龙华地区挖掘出“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后,老一辈革命家就萌发了在此建立龙华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的心愿。

1963年,中共上海市委拟建造一座规模较大的上海革命纪念公园。

1966年纪念公园的筹建工程因“文化大革命”而被搁置。

1983年12月,赵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专程瞻仰上海市烈士陵园后,上书呼吁中央整修龙华这块地方全部或大部分作为烈士陵园。翌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请示》和《关于龙华烈士陵园总体设计方案的请示报告》。

4月14日,中央批示同意。1987年,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将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龙华烈士陵园建设工程启动。10月,邓小平亲笔题写园名“龙华烈士陵园”,江泽民题写碑铭“丹心碧血为人民”,1991年2月,陈云题写馆名“龙华烈士纪念馆”。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根据国务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园迁入龙华烈士陵园一并建设,建成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5日,完成主体工程建设,7月1日对社会开放。1997年5月28日,烈士纪念馆建成并开馆。2017年,烈士纪念馆完成基本陈列更新,2020年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完成升级改造。

龙华烈士陵园占地约21万平方米,根据功能定位,分为广场仪式区、英烈祭奠区、遗址遗迹区和龙华烈士纪念馆四个区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共产党人逐梦开始的地方。作为上海最大的红色革命纪念地,龙华烈士陵园建筑的艺术特点是主题、主轴线、立体建筑的融合,以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替。红岩石广场入口、园名牌坊、香樟林、纪念甬道、纪念碑广场、纪念馆、无名烈士墓、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等一系列建筑井然有序地坐落在陵园的南北主轴线上。南门入口处的红岩石,以其特定的思想意蕴点出了陵园的人文主题;纪念碑广场是陵园的瞻仰中心;纪念馆以四层素色花岗石阶梯与金字塔型的蓝色玻璃幕墙和谐组合,于庄严凝重中透出明朗开阔的意境……这些建筑成功地营造出陵园独特的纪念氛围。

单位性质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是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功能:褒扬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瞻仰祭扫活动及配套服务等。

邹强

主任(馆长)、党委副书记

左大鹏

党委书记

朱晓丽

副主任(副馆长)

王海银

副主任(副馆长)

沈申甬

副主任(副馆长)

理事会、监事会

为推动龙华烈士纪念馆高质量发展,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批准同意成立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理事会、监事会。

理事长:邹强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主任(馆长)、党委副书记

理事成员:何建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理事成员:林在勇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理事成员:伍彦心

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理事成员:刘统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理事成员:郑奕

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理事成员:郑蓉

南洋中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理事成员:于志庆

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理事成员:薛意雯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任

监事长:左大鹏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党委书记

监事成员:徐晟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财务科科长

纪念馆

龙华烈士纪念馆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展线长度1300米,基本陈列《英雄壮歌——上海英烈纪念陈列展》,分为“理想的殿堂”“信仰的召唤”“使命的执着”“信念的坚守”“民族的脊梁”“胜利的奋争”“时代的先锋”“英雄的壮歌”8个部分。展览以“创新发展”为总要求,紧扣“英雄之城孕育英雄,英雄精神激励后人”的主题,本着“以史叙事、以事带人、以人见精神”的布展理念,使用照片1500余张、实物400余件、油画、国画、螺钿、铜版、漆刻、玻璃刻画等各种艺术品百余件,并辅以多种先进的陈展技术,集中展示了257位与上海紧密相关的,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英烈英模事迹。

为了深入剖析展陈英烈事迹和精神,创作团队通过英烈故事来呈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并将英烈格言置于展陈版面的醒目位置。另外,展厅中设置了69块口述史屏、52块互动知识屏、29块内容扩充屏,大大增加了观展体验,多角度还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重现一个个真实的英雄。

序厅,陈列着全国首个动态雕塑多媒体音乐展项。天幕的LED大屏中,乌云密布、闪电狰狞;在澎湃激昂的乐声中,三组分别象征“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雕塑,缓缓聚拢,象征着龙华精神的凝聚;精神之光冲破了黑暗统治,屏幕上,漫天的桃花吹散了乌云与闪电……

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体剧场。 采用雕塑、光影、音乐、舞蹈、朗诵五维艺术的手法将龙华二十四烈士生动再现,向观众演绎英烈由生而死,死而永生的感人事迹和史诗般的故事,在纪念馆展陈上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探索。

尾厅通过360度环幕播放英烈和上海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成果和远景。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

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是龙华烈士陵园的核心部分,占地约35亩,包括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和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1927年至1937年间,国民党当局在这里关押、杀害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其中有罗亦农、彭湃、陈延年及“龙华二十四烈士”等。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主要建筑

司令部门楼,1920年秋在淞沪护军使署时期建造,水泥结构,呈城楼式,共有三层,墙体顶端设堞口,二层楼台上建岗楼,岗楼上树一高约五米的旗杆。大门为铁质,门柱中西结合,有方形、圆形两种,顶部均有纹饰。嗣后虽经多次修建,形制未改。二十世纪60年代末,其堞口、岗楼曾拆除,1991年春修复。

▲司令部门楼

卫兵营房设于司令部大门西北侧,一排三间,系普通民居式砖木平房建筑。内间为寝室,外间兼为传达室。

▲卫兵营房

办公用房,为原龙华兵工厂公务厅,位于卫兵营房的西北约50米处,一排四间。曾关押过“女囚犯”。

通讯机房,位于司令部大门的北侧,是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处电话队与电报室建筑,分设有线机房与无线机房,另设单独门出入,中间过道处曾辟为看守所“探视登记处”。

看守所一组建筑相对独立,四周有围墙,围墙上布满铁丝网。内设男牢、女牢、“优待室”、警卫室及看守长室。男牢是由东向西制式相同的三幢建筑,并列呈“川”字形,分别称作“天”、“地”、“人”或“1”、“2”、“3”弄。男牢的屋顶为“人”字形构建,入口处设铁栅门。男牢的中间为走廊,约8米高处设气窗。走廊二侧是对称的五间牢房,各牢房外墙一侧高约3米处,有嵌铁栅栏的小窗,相邻两间牢房墙壁上均开有40公分见方的孔,以悬挂电灯,两房共用;房内置4张双层木床及便桶一只;每间牢房设小门,门上开有书本大小铁栅栏的监视孔。男牢的东侧是砖木结构平房的女牢,两间为牢房,一间为女看守室。女牢房狭小而无床,只是在房内一侧的泥砖地上铺设木板,即现在俗称的“打地铺”。男女牢房的南面,是一排沿围墙而建的平房,居中一间打通,作进出看守所的通道。通道左右两侧分别是警卫室、看守长室。与看守长室相邻的是“优待室”,又称特别间,内有木床、桌椅、橱柜等,是关押重要犯人之处。

▲牢房外景


二、历史沿革

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所在地,是创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江南制造局龙华分局的兵工厂。民国年间,这里成为上海地区的军事机构。1916年(民国5年),北洋政府撤上海、松江两镇守使,改设松沪护军使署。历任护军使的有杨善德、卢永祥、何丰林、张允明等。在修建改建龙华军署的同时,建造松沪护军使署军法课拘留所。至1919年(民国8年),拘留所扩建为陆军监狱,牢房规模达一百余间。不久军阀混战,上海驻军头目频换,护军使署一度被北京临时政府撤销。至1926年(民国15年),五省(浙闽苏皖赣)联军司令孙传芳设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同时将五省联军军法处迁入龙华督办公署(前松沪护军使署军法课)。1927年(民国16年)3月,国民革命军东路军白崇禧部占领龙华,接收并撤销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四一二政变后,成立淞沪卫戍司令部,1928年(民国17年)4月改称淞沪警备司令部,沿袭至1937年(民国26年)冬。历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的有钱大钧、熊式辉、戴戟、吴铁城、杨虎等。1927年至1937年间,在这里被关押和秘密枪杀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数以千计。淞沪抗战失利后,上海沦陷,驻军机关随国民政府军西撤而撤销。该司令部军法处隶属的看守所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度成为日军关押英美侨民的临时集中营。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联勤兵工厂设于此,迁淞沪警备司令部于虹口。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南京军区后勤部7315厂。1990年10月,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部分旧址由兵工厂划归龙华烈士陵园筹建办公室。


三、龙华24烈士

1931年1月中旬,由于叛徒告密等种种原因,30多名党的干部、“左联”作家和群众先后被捕,关押在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2月7日晚上,其中24位同志遭到枪杀。他们是林育南、何孟雄和“左联”五作家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女),以及欧阳立安、龙大道、彭砚耕、王青士、恽雨棠、李文(女)、蔡博真、伍仲文(女)、罗石冰、段楠、费达夫、汤士佺、汤士伦、刘争、贺林隶等23位已知的烈士和另1位佚名烈士。

年仅21岁的女共产党员李文和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恽雨棠是一对年轻夫妇,为了革命工作,曾经将刚生下才一个多月的女儿送入了育婴堂抚养。这次双双入狱,一个在男囚室,一个在女囚室。

在狱中,李求实拖着沉重的脚镣,教同牢难友识字,宣传革命道理;柔石和胡也频,怀着强烈的文学创作欲,利用短铅笔头和碎纸片,悄悄记录、整理烈士和难友的斗争事迹;柔石还向殷夫学习德文,向李求实学习俄文,完全忘记了身边的险恶和饥寒交迫。

何孟雄和妻子缪伯英都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9年10月缪伯英病逝后,留下的一对幼子幼女,这次也一起受到株连,关在女牢。何孟雄殉难后,两个无辜的孩子在被关了一年多后送入上海孤儿院。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孤儿院匆匆转移,孤儿在战火中失散,从此下落不明。

正所谓“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四、就义地的发现

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位于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西北约百米处,越过河道,便是军法处的刑场之一,占地面积约4亩。此处原是一片空旷荒地,四周杂草丛生,附近有小桥、方塔、池塘和竹篱笆等。

1931年2月7日深夜,“龙华24烈士”被押至小河边的荒场上,排成两排。这时候,不远处的屋子里预先埋伏的军警,从窗子里伸出了罪恶的枪口,随着一阵狂射,第一排的同志连口号还没喊出口就倒下了,第二排的同志在枪声中振臂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国际歌》声此起彼落……据目击者称,伍仲文,这位28岁的南国姑娘,是最后一个倒下的,她身上被打了13枪,当打第10枪时,她还在高呼口号。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根据烈士亲属要求和提供的线索,致函上海市人民政府,要求设法查找“龙华24烈士”的遗骸。陈毅市长指示上海市民政局和龙华地区政府,迅速组织力量调查勘察。后来,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了当年附近居民和知情人。经过挖掘,终于在清明那天发现了当年深埋在地下的遗骸18具和不完整的碎骨、仍锁在遗骸上的镣铐,以及银币和铜钱几十枚、尚未腐烂而留有枪弹洞穿的绒线背心。经专家考证,确认为1931年2月7日深夜被秘密枪杀的“龙华24烈士”遗骸和他们的遗物。而那件绒线背心,正是女作家冯铿的遗物。他们是在龙华刑场牺牲,唯一被发现有遗骸的一批烈士。旋即,烈士殉难地得到妥善保护,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地,198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烈士就义地连同淞沪警备司令部部分建筑旧址,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建园背景

六十年代,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多次计划将龙华烈士纪念地和龙华公园连成一片,辟建为烈士纪念场所,后因种种历史原因未果。

1983年12月,赵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来上海,瞻仰了龙华烈士就义地,回京后写信给党中央,建议修建龙华烈士陵园。胡耀邦迅即作了批示,邓小平也作了重要批示。

次年2月,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上海市政府组织专家设计规划方案。经中央批示同意,开始筹建龙华烈士陵园。1990年,一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工程的重点之一,是修葺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复原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1990年10月至1991年6月修缮和复原工程竣工。1991年7月1日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向社会开放。

由于隔着一座早已停摆的军工厂,令距纪念地主体部分不过百余米的就义地长期分离在外,瞻仰就义地只能通过狭长潮湿的地下通道,严重影响了纪念地的整体性和参观祭扫的庄严性。2019年6月,上海市委决定,实施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整体连通与功能拓展工程,使龙华烈士陵园展陈功能更为统一完善。

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0月,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实现整体连通。通过新辟一条长约160米、笔直宽敞的连通大道,连接起就义地与纪念地的主体部分,也串联起此次整体连通及功能拓展工程中新建的忠魂广场、胜利广场、制诗亭、“为了忘却的记念”园等。大道两旁种植的楠木,质密坚韧,根深抗风,也是牺牲英烈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初心大道

▲修缮一新的革命烈士就义地

▲就义地之英烈坑

▲就义地之泰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