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五卅惨案》

    龙华烈士陵园主题雕塑西侧环路边草坪,芳草萋萋,青松苍翠,雕塑家王克庆创作的《五卅惨案》雕塑坐落其间。这组雕塑面朝西南,依松为屏,造型生动,气势雄浑,雕塑及其环境形成了陵园中又一处令人难忘的景点。

    《五卅惨案》雕塑作者王克庆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教授、时任全国城市雕塑建筑指导委员会代主任。王克庆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早年由中央美院委派送往苏联彼得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深造,面受苏联大雕塑家米·康·阿尼库申的亲自指导,留苏期间并与苏联一些世界级的雕塑大师交流。回国后数十年来,他创作了《白求恩在太行山》、《农奴愤》(集体创作)、《李大钊》、《朱自清像》、《闻一多纪念像》(合作)、我国送日本长崎的《和平少女》(合作)等优秀雕塑作品,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1994年3月,市委龙华烈士纪念馆陈列工作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龙陵室外雕塑的工作实施计划。4月,龙陵筹建办便组织人员赴京拜会了王克庆教授,恳请他能接受《五卅惨案》纪念雕塑特约稿,他愉快地答应了。5月,王克庆来沪出席了龙陵室外雕塑工作会议,踏勘了现场。10月,王克庆在龙陵室外雕塑评审会上展示了他设计的《五卅惨案》雕塑的两套不同的方案。方案一,是三角形构图的群像雕塑造型;方案二,是通过单个人物造型,采取写实但不完全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主题,反映时代背景。11月的评审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同意第二方案。但是,王克庆对此方案“总不满意”,之后,他又对该方案反复修改了四稿,历时3年多时间。其中以1995年秋的那次修改为最大。是年8月中旬,市委书记办公会议对龙陵纪念雕塑进行了审定。会议对《五卅惨案》雕塑基本是肯定的,但要求方案进一步完善,在人物及其背景上加强五卅历史事件中的反抗、愤怒的情节与气氛,并体现上海与全国在此运动中的联系。9月,王克庆对方案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不仅加强了主雕人物的造型力度,并在主雕人物背后增添了衬托主雕、反映席卷中华大地的五卅反帝风暴历史的大型人物群像浮雕。同时,根据筹建办的建议,浮雕旁增设以原公共租界消火栓为原型的小圆雕。1996年,筹建办将此方案专门征求了上海市总工会的意见,市总工会的同志十分欣赏这个方案,还积极提供了一些史料性材料。此后,王克庆对方案又作了更深入的推敲和提炼,最后采用了第三稿,根据此稿,他领导与组织中央美院的雕塑家进行了整整九个月的雕塑放大工作。《五卅惨案》雕塑为铸铜像,于1998年6月下旬在龙陵安装完成。

    1998年5月,王克庆写了《<五卅惨案>雕塑创作谈》一文,详述了作为一个人民雕塑家的他对创作这组雕塑的思想与情感以及对作品的诠释。王克庆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接触过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蹂躏中国人民的悲惨历史。“历史的血与泪”与艺术的灵感激发起他这次创作的激情和艺术构思。他在作品中“采用了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融合的艺术手法”,让作品成为“构思开阔、浑厚、凝重、充满动感的雕塑群体,象征着火山爆发的宏伟气势!”作品中主体雕塑烈士人物高大、强壮,牺牲瞬间不屈的精神在上升,死亡与反抗融于一身,突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抗争,强调了五卅烈士的“反帝勇猛气势和革命精神永存人间”。浮雕再现的65个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五卅历史中的中国民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追求奔放、潇洒、含蓄、深沉、悲壮、高昂,体现中华民族的悲愤与怒吼!”浮雕背景中塑造的圆明园残迹和上海外滩的租界建筑与雕塑,则衬托了雕塑的“历史内涵的深度与厚度”,以“汇集成悲壮雄伟的历史交响诗”。在这组雕塑的创作中,王克庆倾注了满腔热血与创作激情。他说,该浮雕在上海铸造时,上海的一位观众发现了他自己由于陶醉塑造形象而没有发现的事情——浮雕的人物群像中,他竟采用了许多方法刻画不同人物的眼神!还有位青年看到这浮雕时惊叹道:“这是历史的哭墙!”王克庆说:“我是用全部情感和艺术技巧塑造一个个历史人物,65个人物中却只有一小女孩在哭泣,其他64个人物中却都没有哭……”。“苦难的人民,眼里没有泪,心中在流血。”这也许正是王克庆的雕塑艺术,也是《五卅惨案》雕塑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