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笔诗
绝笔诗
周文雍
头可断,肢可折,
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
好汉身躯为群裂。
注释
1、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源于《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裂——又称车裂。古代酷刑的一种。将被杀之人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俗称五马分尸。

跋文
周文雍烈士《绝笔》诗,两子初春,沈定庵敬录。 沈定庵(1926- ),浙江绍兴人。中国书协理事,浙江书协副主席。此篇书体为隶书。
作者简介
周文雍(1905-1928),广东开平人。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发动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时,是领导起义的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兼工人赤卫队总指挥。1928年1月为重建广州市委返回广州,不久与战友陈铁军同时被国民党逮捕,2月6日英勇就义。
赏析

      不灭的精神

       1928年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不幸与陈铁军一起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用了“插指心、放飞机”等种种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在监狱的墙上写下了这首气贯长虹的不朽诗作。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表现了作者宁死不屈的精神,他用头断、肢折来表现一个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并写出了革命者在敌人实行斩尽杀绝政策下,仍然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诗句用壮士头颅与好汉身躯相对应,抒发作者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得解放即使粉身碎骨也心甘情愿的豪情壮志。作者在写此诗后不久,与战友陈铁军英勇就义。在赴刑场的路上,他俩高喊革命口号,并唱《国际歌》,沿途群众无不为其感动;在刑场上,他们满怀激情发表了最后的演说,并当众宣布他俩的婚礼,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情操,实现了自己在诗中的诺言。

       本诗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气势豪壮,慷慨激昂,使人读后颇感痛快淋漓。这是一首短短的四句诗,以较少的笔墨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使人深受鼓舞。诗人虽然牺牲了,但他的诗还在,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堪称万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