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狱友
示狱友
杨匏安
慷慨登车去,
相期一节全。
残生无可恋,
大敌正当前。
知止穷张俭,
迟行笑褚渊。
从兹分手别,
对视莫潸然。
注释
1、节——指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2、张俭——东汉人,任山阳东部督邮时,因弹劾宦官候览贪赃枉法,遭其诬陷,被迫逃亡,时人敬仰张俭为人正直,皆愿为其隐匿,虽毁家灭族也所不顾。后人用“望门投止”来指这件事。
3、褚渊——南朝时宋齐人。受宋明帝信任。明帝临死前,封他为中书令,托他与袁粲共扶幼主,协理国事。不料他看到萧道成野心勃勃,竟出卖幼主和袁粲,投靠萧道成。因其毫无气节,受后人讥笑。
4、穷——指窘困,与“达”相反。

跋文
杨匏安《示狱友》诗一首,乙亥年夏日,明子章炳文书。 章炳文(1939- ),笔名明子,江苏扬州人。南京书协主席。此篇书体为隶书。
作者简介
杨匏安(1896-1931),广东香山人。早年留学于日本,五四运动期间发表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国民党中央中共党团书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部长等职。1929年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参加编辑党刊、党报,并任农民部副部长。1931年7月,杨匏安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8月,遇害于龙华。
赏析

      慷慨悲歌 人间绝唱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叙述了他被捕的情景。1931年7月25日凌晨,一群国民党特务和租界巡捕,冲进了杨家小阁楼。当时,杨匏安正患肺病卧床,但他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懦弱,而是慷慨、从容、义无反顾。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气节,“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颔联是表述他在狱中的心态:“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自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从1931年1月至4月,国民党接连公布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施行条例》等法令,中国革命陷于空前黑暗中。在这种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怎么能贪生怕死呢?“残生无可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信仰而死,死而无憾。颈联是引用两个历史人物,一正一反,一褒一贬,表明作者的态度。与杨匏安一起被捕的十几人中,有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罗绮园,他苟且偷生,出卖了同志当了叛徒,杨匏安用这个典故来讽刺他。尾联“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兹”即“此”,在告别战友,走向刑场之际,勉励大家要有勇气,不要用眼泪送别。

    全诗结构严谨,简短明快,一气呵成,一个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整首诗既是作者自况,又是对战友的勉励。全篇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生死观,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作者对人生的诠释。首联的一个“一”字显现了作者的人格力量,在生死关头,什么都能抛下,唯一要保全的是一个“气节”即要舍生取义。在法庭上他曾说过:“我从参加革命开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因此他鄙视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颈联一个“笑’字,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性格。慷慨地生,慷慨地死,即使是在与战友永别之时,也要慷慨。“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人生自古伤离别,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式的离别;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式的离别。古人咏的都是离别,而共产党人杨匏安却在与人生永别之际,还能勉励战友不要把眼泪轻抛,这是何等的豪迈洒脱。生生死死,人类永恒的主题,作者在狱中,在就义的前夕,唱出了这曲英雄的慷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