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毛主席长征诗
和毛主席长征诗
袁国平
万里长征有何难?
中原百战也等闲。
驰骋潇湘翻浊浪,
纵横云贵等弹丸。
金沙大渡征云暖,
草地雪山杀气寒。
最喜腊子口外月,
夜辞茫荒笑开颜。
注释
1、中原——本指黄河流域,这里指中国。
2、潇湘——潇水湘水,这里泛指湖南。
3、云贵等弹丸——指把云贵高原看得像弹丸之地一般。
4、腊子口——在甘肃省,是四川省通往甘肃省的要口,形势险要。
5、茫荒——无边无际的荒野。

跋文
袁国平和毛主席长征诗,乙亥冬月,云泉书。 刘云泉(1943- ),四川射洪人。中国书协理事兼评审员,四川书协副主席。此篇书体为魏体。
作者简介
袁国平( -1941),湖南邵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后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师师委委员和师党代表。在江西中央苏区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过长征。1936年红军东征时,在陕北任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大学工科政委,红军教导师师长兼政委。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陇东特委书记。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

      这首七律是作者和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而作的,题材也是反映红军长征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征程的战略转移,从1934年8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的两年多时间里,冲破数十万国民党重兵的层层围追堵截,战斗频繁而艰苦。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雪山,通过草地,攻占腊子口,转战云贵川湘等,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首七律,就是作者在经过长征并读了毛泽东的长征诗后写下的。

      首联“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是全诗的纲领,开门见山地写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远征对红军来说是无所畏惧的,其间经历的无数次恶战就好比平常事一样。这两句写得境界雄阔,充满豪气地传达出威武之师坚韧不拔、所向披靡的精神风貌。点明正意以后,接下来是具体写长征。颔联写红军纵横驰骋、转战云贵川湘数省的战况。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驰突湘江潇水等这些我军战史上的得意之作,在铁流二万五千里征程中捷报频传。在身经百战的作者眼里,云贵高原就如弹丸之地,奔驰无阻。颈联“征云暖”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强渡大渡河和抢渡金沙江时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和敢打敢拼的旺盛斗志,而“杀气寒”则逼真地描绘了空气稀薄、道路险峻的雪山和千里沼泽的草地给红军征途带来的艰难险阻。

      尾联“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两句,写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的极其喜悦的心情。腊子口是四川省通往甘肃省的要口,胜利到达腊子口,意味着红军直抵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已是指日可待,万里长征的战略大转移胜利在望。因此,当红军在夜里通过腊子口,借着月光回头告辞无边无际的荒野时,将士们兴奋异常,笑容满面。

      这首七律意境雄浑,描绘了长征途上的许多宏大场面,鲜明地表现了红军的崇高和伟大。全诗由一个个典型生动的战争画面连缀而成,这些画面典型地突显出各自显著的特征,引导读者进入广阔的战争场面。我们不能不觉得惊诧,几倍乃至几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无数的艰险,都不能击垮这支部队。“长征有何难?”“百战也等闲”,这是何等豪迈和勇猛。同时也正是由于作者亲身经历了这样惊心动魄的战斗生活,才能写出这般境界的诗来。作者还善于运用赋、比、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示了红军充满乐观和必胜信念的内心世界,贴切地描写了革命军队能征惯战和临危不惧的英雄境界,突出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使得红军的英雄形象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