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
赠别
廖仲恺
后事凭君独任劳,
莫教辜负女中豪。
我身虽去灵明在,
胜似屠门握杀刀。
注释
1、凭——靠着。引申为依据、依靠。
2、任——承担。
3、灵明——灵魂。指人的精神。
4、屠门——肉铺。宰牲畜的地方。

跋文
张爱萍书,一九九七年元月。 张爱萍(1910 - ),四川达县人。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此篇书体为行草。
作者简介
廖仲恺(1877—1925)广东归善(今惠阳)人。生于美国旧金山。1902年秋到日本留学,后加入同盟会。1916年随孙中山到上海和朱执信等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任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23廖仲恺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军需总监等要职。坚决贯彻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引起国民党右派的仇视。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遇害。
赏析

     儿女情虽长 革命意更坚

      1922年6月14日,新军阀陈炯明为了反对孙中山进行北伐,诱捕了廖仲恺,并将他囚禁于石井兵工厂。何香凝在第三次前往探望时, 廖仲恺不顾卫兵的阻拦,将写有两首诀别诗的纸条塞在了何香凝的手中。其中一首是写给儿女的,题为《诀醒女、承儿》,另一首就是这首写给妻子的《赠别》。

      在第一句诗中,作者以坦然的语气将身后之事托付给妻子。语气中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怜惜。紧接着又殷切地鼓励妻子,要坚强起来,承担起继续革命的重任,表露出对妻子这位“女中豪杰”的敬爱之情。廖仲恺与何香凝是一对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两人志趣相投,互敬互爱。1897年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当时两人经济拮据,寄居在哥哥家屋顶阳台上搭的一间小屋里。他们在这间小屋里白天研读诗文,抨击时政,夜晚赏月谈心,倾诉救国救民的夙愿。因此把自己住的小楼题名为“双清楼”,取意为人月双清之意, 廖仲恺还把自己的诗词集题为《双清词草》。

      在廖仲恺坎坷的革命历程中,何香凝始终和他一起风雨与共,并肩战斗。因此这首诗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夫妻诀别时的那种凄婉的境界,没有太多的缠绵之词,更多的是鼓励和期望。当然,这种期望是建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夫妻加战友的情谊之上的。

     后两句的语气一层进一层。前一句中作者表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决心。坚信自己的革命精神绝不会因躯壳的离去而消逝,正义的精神千古不灭。末一句则进一层作激愤语。作者嫉恶如仇的个性表现得格外鲜明。作者用“屠门”一词无情地鞭打了那些背叛革命,屠杀人民的反动派;揭露了陈炯明等新军阀的反动本质。同时,也慷慨地表明了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大丈夫一生在世,为人民、为革命纵然流血牺牲,也远比那些手握屠刀,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强得多。

何香凝读了廖仲恺的诗之后,强忍悲愤,不遗余力地为营救丈夫而奔走。她只身一人面见陈炯明,痛斥其卑鄙行径。最后在多方努力下,廖仲恺终于被释放。

      这首诀别诗中充满了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高尚的情操。即使是在生死离别的关头,作者非但没有悲观丧志,而且还对亲人晓以大义,鼓励亲人坚持革命。读之令人振奋。

      1925年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后,何香凝在《悼仲恺》诗中有“哀忍唯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之句,足见这对革命夫妻相爱相知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