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城南留别》
和《城南留别》
欧阳梅生
干戈遍野有鸿哀,
浩劫沉沉挽不回。
太息苍生谁是雨?
剧怜故我强持杯。
鲁连好洁登高去,
陶令怀清袖菊来。
江汉楚氛悲恶甚,
未堪回首赫曦台。
注释
1、鸿哀:鸿雁哀鸣,喻人民流离失所,源于《诗经·鸿雁》。
2、太息——叹气。
3、雨——霖雨,大旱中的甘雨,源于《书经·说命》。
4、剧怜——极哀。
5、持杯——喝酒。
6、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代齐国人,品格高尚,替人排忧解难不收报酬。
7、登高——攀登高地,重阳节一种民俗,含有品德高尚之意。
8、陶令——即陶渊明,东晋末年人,因不愿屈膝权贵,辞官还乡隐居。
9、袖菊——指陶渊明爱菊。
10、汉楚——指湖北、湖南。
11、楚氛——氛:气氛。源于《左传》“楚氛甚恶”之说。
12、赫曦台——赫,红如火烧;曦,早晨的阳光;赫曦台,在岳麓山下岳麓书院前,是当时书院师生早上欣赏晨曦和集会、演戏的地方。

跋文
欧阳梅生《和城南留别》诗,一九九六年二月,黔中戴明贤书。 戴明贤(1935 - ),贵州安顺人。中国书协理事,贵州书协副主席。此将书体为行草。
作者简介
欧阳梅生(1895 - 1928),湖南湘潭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南省总工会秘书长、中共湖北省委秘书、中共汉阳县委委员。1928年初病逝。
赏析

     光明照人间

      1918年,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孔昭绶因不愿屈膝权贵、不满黑暗政局而被迫辞职,作《城南留别》诗送给同事和学生,当时还是学生但已具有进步思想的欧阳梅生遂写了这首诗和他。作者在这首诗里倾诉了对时局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与校长志同道合的心迹。

     “干戈遍野有鸿哀,浩劫沉沉挽不回”,首联描绘了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这灾难是无法补救和挽回的。把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和盘托出。颔联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情感:“太息苍生谁是雨?剧怜故我强持杯”,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谁能像甘雨一样拯救百姓?作者极度哀痛地承认自己仍然没有能力救民于灾难之中,为此只能勉强喝酒,消愁解痛。作者的强烈自责可以说明他思想上的苦闷已经到了极点。目睹时局动荡、人民苦难,他投身革命的思想开始萌芽,这首诗记载了他的思想转变的轨迹。颈联转而写到校长孔昭绶,是作者在悲痛之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楷模、“鲁连好洁登高去,陶令怀清袖菊来”,在作者眼里,孔昭绶就像战国时代齐国人鲁仲连那样品格高尚,也像东晋的陶渊明一般不肯屈膝权贵,宁肯辞官回老家种田。作者赞扬孔昭绶的人品,同时表达了磨炼节操、自修品行的志向。尾联   “江汉楚氛悲恶甚,未堪回首赫曦台”两句抨击了湖南和湖北两省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局面,同时哀叹孔昭绶的辞职,作者心中涌满了离愁别恨,甚至痛苦地难以回忆当年师生同在岳麓书院赫曦台聚会活动的情景了。最后一句点出了作者和孔昭绶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作者和诗的原因。以“赫曦台”结束全诗,还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开首讲军阀混战造成了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一幅满目疮痍的景象。社会黑暗,让作者痛心疾首,他希冀黑夜过去,早晨红如火烧的阳光照亮大地。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具有特色。巧用典故,达到了词简意丰的效果。全诗各联都用了典故,且自然融化,精切巧妙,使短小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感染力量。作者歌颂光明,抨击黑暗,赞扬品格高尚的志士,痛斥造成社会浩劫的军阀,让两者形成尖锐冲突和强烈对比,在反映社会矛盾、渲染环境气氛和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使诗的思想内容更加厚重,感情色彩更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