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 首
诗一 首
史量才
人有人格,
报有报格,
国有国格。
三格不存,
人将非人,
报将非报,
国将不国。
注释

跋文
史量才诗,乙亥初夏,张森书。 张森(1942 - ),江苏泰县人。中国书协理事,上海书协副主席。此篇书体为隶书。
作者简介
史量才(1879 - 1934),江苏江宁人。中国报业家。“一·二八”事变后,若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会长,通过《申报》宣传抗日,大力开展募捐活动。并出巨资支援十九路军抗日。常与宋庆龄等定期晤谈共商抗日大计,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并创办一系列社会文化事业,培养和教育了一代青年。1934年11月在杭州返沪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赏析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所谓格是指一定的标准或式样,指一种品质和风度。正如史量才先生诗中所说的:“人有人格”。人格即是为人之道,为人之德。人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只有道德当身,才能不以物惑。故凡有人格者,富贵才不能淫其身,贫贱不能移其志,威武不能屈其神。人的品格往往在危难之际方能体现出其憾人的力量。

       史量才先生早年深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他创办了许多学校,希望通过创办实业来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在他就任《申报》总经理后,仍积极着眼于社会实业。他认为一国之兴,文化是其基础,而文化以新闻为先锋。抗战爆发后,史量才和他的《申报》一起投入到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中。他被推选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会长。这个在抗战风云中自发形成的“市民”组织,在当时的淞沪抗战中实际担起了国民党地方政权理应担负,但被放弃了的那一部分职能。它慰劳军队,救护难民,调剂金融,维持商会,联络军民,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申报》也充分发挥了舆论的动员和组织作用。它旗帜鲜明地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发表了一系列针对时弊的时事评论,唤起了民众的抗战热情,猛烈抨击了国民党当局妥协、退让的腐败政策。而《申报》也因其宣传抗战,反对专制形成了不同于国民党统治区其他报纸的风格,深受社会各界赞誉,社会影响十分巨大。这一切对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屈膝投降政策的蒋介石政府来说,自然是不能容忍的。在对史量才先生实行收买、笼络等手段失败后,蒋介石又对他进行了威胁恐吓,并对《申报》进行了禁邮等卑鄙手段,但这些对于重人格高于一切的史量才来说,丝毫没能动摇他。他和《申报》仍一如既往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直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史量才先生在“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的一次讲话中曾这样说过:“我年近花甲,自幼深惧列强瓜分中国,立誓生不作亡国奴,死不作亡国鬼,……世界上不战而亡的人叫做亡国奴,虽战而败,但屡败屡战,而仍不免失地的人,叫做义人,义人之国叫做义国。义气留天地,谁能亡它?谁能奴它?”从这一席话中,我们即可清楚地感受到史量才先生对于人格的重视。正是因为先生有其卓越的人格,故才能“邀之宠利而不能回,临之以患难而不能变”。他的这种人格的力量又在《申报》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延伸。

       这首诗是史量才先生写于民族危亡之际,故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先生先从个人的人格写起,至报格,后至国格,这三格其实是紧密联系,休戚相关的。人类社会以人为本,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石。人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却可以现实而又直观地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史先生将他的人格体现在了他所创办的《申报》中,而中国之所以能历经风雨而不败,也正是因为有许多像史先生这样有着伟岸人格的英雄。他们是中国国格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的精魂。

      这首诗短小精练,不加粉饰和雕琢,语言朴素,结构严谨。 平实的语言中透出深厚的哲理。这不仅是史先生醒人的警世格言,更是其言行的真实写照。先生以其生命为代价,保持了可贵的人格,唤醒了民众。读其诗怀其人,不禁再一次为其人格的力量而震撼。